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决策,更好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2025年4月12日至13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赴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以及德清县莫干山镇五四村、庾村开展“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大一大二各班级学生代表、四个理论社团骨干成员以及部分班级思政委员共115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余村:实地研习“两山”理念,亲身感受美丽蝶变
首日,师生团队来到此次研学的第一站,“两山”理念发源地——余村。位于浙西北的余村,上世纪80年代,靠着优质矿产资源,炸山开矿,经营水泥厂,一度成为安吉首富村,集体收入最高到过300万元。但是,“石头经济”在带来了表面繁荣的同时,余村也为此付出了严重的环境代价。山体大面积破坏,水土流失、河水污染、粉尘漫天。村里曾流行着一首打油诗,“大炮一声震天响,黑烟灰尘雾茫茫。翠竹绿叶变颜色,白衣晒成黄衣裳”。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余村考察,在这里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论断,阐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余村成为中国生态建设的先行者,走出“绿色中国”的发展之路。
大家循着习近平总书记在余村考察时走过的足迹、擘画的印迹、牵挂的心迹,用心学习、用心感悟。在余村游客中心观摩了余村大景区规划沙盘,在未来乡村展示馆参观了余村未来乡村发展规划,在余村电影院观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宣传片,在文化礼堂瞻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会址。师生们亲身体会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深刻感受到余村在绿色生态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
在余村,师生们聆听了享有全国“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的余村原党支部书记鲍新民的授课。鲍新民书记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用平实、质朴且颇具画面感的语言,向师生们生动讲述了余村干部和群众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导下,坚持实事求是、坚守正确方向,深入践行“两山论”的生动实践,让大家深受教育。
在余村,师生一行在绿水青山间沉浸式开展“两山”理论实践研学,身临其境品味真理的味道。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还同安吉两山创旅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联手共建巢湖学院“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杨芳、安吉两山创旅实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金出席实践教学基地授牌仪式。双方一致表示,未来将打造内容多元、形式多样的合作模式,在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校地力量和资源,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和实践教学方面的合作,打造专题思政课和党课,不断提升实践育人实效。
五四村、庾村:认真研读都市乡村莫干实践新形态,用心感受创新发展无穷魅力
次日,师生团队转赴德清县莫干山镇五四村和庾村,继续研学之行。莫干山镇位于德清县西部,是一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镇,毗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莫干山。相传春秋末年,吴王派莫邪、干将夫妇来到这里铸成举世闻名的雌雄宝剑,莫干山由此得名。近年来,莫干山镇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争创全国首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度假区为目标,深耕“文化名山、高端民宿、户外天堂”三大品牌形象,打造具有都市之利、田园之韵、乡土之气、亦城亦乡的乡村新形态,奋力谱写都市乡村莫干实践新形态。
在被誉为“中国数字乡村第一村”的五四村,师生们深入五四村乡村服务中心、大数据技术应用平台,直观地了解到五四村将数字技术与乡村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战略。基于数字化的管理和建设,五四村通过“乡村+多业态融合”模式,集中管理村里闲置土地,实施“企业+村集体+村民”的村庄经营新模式,以花卉苗木、茶叶笋竹产业为主导,融入民宿、红色教育、漂流、运动娱乐、青年创客空间、体验馆等等,将一二三产业融合,从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共同致富。通过研学,师生团队切实感受到五四村创新发展的独特魅力和显著成果,也对未来美丽乡村建设图景有了更加深刻清晰的认识。
在莫干山下融合历史与现代的文化名镇庾村,师生们走访公共图书馆、乡村文创市集等“艺术乡建”的特色空间,观察民宿经济与传统文化保护的融合发展模式,了解传统村落活化利用的创新路径。在庾村土地上,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姚钰婷、张智慧进一步通过现场教学的形式加深学生的研学认知和感悟,开展了“行走的思政课”。两位教师结合浙江实施的“千万工程”“八八战略”,以“乡村振兴中的青年担当”为主题,引导学生思考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她们强调,青年挺膺担当乡村振兴是实现党的中心任务的必然要求,同学们要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对国家和民族的深远意义,将个人理想与乡村振兴事业紧密相连,在充满希望的乡村土地上,挥洒青春汗水,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梦想贡献力量。
德清莫干山民宿是中国乡村改造样本。为了让师生们深入了解其中的成功密钥,马克思主义学院特邀德清县民宿行业协会副会长、莫干山镇仙潭村村支书沈蒋荣作《民宿带动乡村振兴》专题讲座。讲座中,沈书记详细介绍了仙潭村基本情况、民宿行业发展情况,以及民宿的运营方式、管理方式和宣传途径等。他结合自身经历,向师生们动情地讲述了返乡创业、做大做强民宿产业的历程。通过“民宿+”丰富游客体验,致力于“文旅、农旅、体旅、科旅”深度融合,引领民宿从单一的“住宿”到“多元”业态,从个体作战到抱团融合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挥民宿产业的持续效应,探索出一条以民宿产业带动共同致富的发展新路径。在互动环节,同学们聚焦优质民宿的发展以及创新创业等问题,与沈书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沈书记的讲座受到师生们的一致好评,师生们对新发展理念和乡村振兴也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理解。授课结束后,明德学社、汤山讲“习”社等社团成员还围绕乡村振兴这一主题,对沈书记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
本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加深了同学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时代发展成就的认知和理解,取得了良好的实践育人成效。
2023级法学3班张涵同学表示:这次安吉余村和莫干山的研学之旅,对我来说是一次知识与成长的双丰收。在余村,我学习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内涵,目睹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成功实践。在德清莫干山,我领略了自然风光的壮美,感受了历史文化的熏陶,了解了民宿产业的发展模式。这些知识和体验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还激发了我对历史文化和生态旅游的浓厚兴趣。这次研学之旅虽然短暂,但它带给我的影响却是深远的。我将永远铭记在安吉余村和莫干山的点点滴滴,将所学所悟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
2023级社体1班闻军同学表示:这次浙江“大思政课”研学,于我是一次特别的成长。行走其间,所见所闻皆为课堂,历史与现实在眼前交织。在安吉,深切感受“两山”理论的强大力量;在德清,深切感受创新与奋斗的重要性,引发了我对家乡发展的深刻思考,为未来我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思路。行走其间,既能触摸土地流转的改革温度,也能感受数字技术的创新力量,是“大思政课”知行合一的生动课堂。脚步丈量的不仅是土地,更是对于时代的认知与担当。研学之路暂歇,但知行合一的课,我会用行动继续书写。
2023级电气2班张振亚同学表示:在浙江研学旅行中,我们参观了安吉余村和德清五四村,深入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余村从矿区到生态村的转型展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成果,五四村的数字农业和智慧乡村建设则让我们感受到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力量。此次研学不仅拓宽了视野,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激励我们为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2023级法学3班李翠同学表示:通过这次研学之旅,我们走进安吉余村,踏上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路,“两山”理念的伟力直击我的心灵。莫干山研学中,我看到了乡村因理念转变而蝶变。这次旅行,让我深刻领悟到生态与发展共生的真谛,更加坚定我投身社会实践的决心,以及满心都是对未来绿色发展的无限憧憬。
2023级应心班刘鑫雨同学表示:行走在余村的青山翠谷间,“两山”理论的实践如竹影般清晰可触。五四村数字大屏上跳跃的农田数据,刷新了我对智慧农业的认知。莫干山民宿集群里,旧砖瓦与新业态的碰撞诉说着文旅创新的密码。当“行走的思政课”在竹林清风中展开时,我读懂了“守绿换金”的深层逻辑:乡村振兴需要青年既做生态底线的守护者,更做跨界融合的践行者。这场知行合一的旅程,让我在泥土芬芳中触摸到时代发展的真实纹理。
2023级法学隆安班顾俊杰同学表示:在余村的绿水青山间,我触摸到了“两山”理论的鲜活注脚。余村的生态蝶变诉说着绿色发展的真谛;莫干山的民宿集群印证着绿色和创新经济的蓬勃生机。这趟研学之旅,既是用脚步丈量理论的行走课堂,更是以心灵感悟新时代的精神洗礼。其中,特别是莫干山沈书记的民宿创业和发展史,令我印象深刻,并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未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必然会伴我很久。作为当代青年,我将致力于家乡发展中,在家乡中积极寻找发展的潜力和可能,为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24级电商班赵佳鑫同学表示:在浙江“大思政课”的研学之旅中,我深受启发。在安吉余村亲历绿水青山,在五四村领略乡村新貌,莫干山沈书记的讲座更让我明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智慧。这些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的力量与魅力,激发了我对乡村发展的热情与思考,也坚定了我投身社会实践的决心。
2024级电气3班马浩云同学表示:通过这次研学,我深刻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单单是一句口号,不论是其发源地余村,还是践行地五四村,他们都在这条路上坚持向前并取得了卓越成就。在这其中,沈蒋荣书记的创新理念,以及鲍新民书记面对困难时的坚决,都让我有所收获!这次研学让我明白“多走”“多看”“多想”更能学到真东西!
2024级网媒2班洪美娜同学表示:在这次研学途中,我见识到了不一样风景:在余村,人们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坚定践行;在五四村,乡村振兴活力的蓬勃发展;在莫干山,美丽的民宿托举起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希望。这也引发了我的思考,乡村未来的路究竟应该怎么走?乡村振兴应该怎么做?我想,这些问题离不开新发展理念,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离不开年轻人的创新力。所以,我们青年一代更应该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实践,勇于尝试,勇于创新,尽自己最大努力去促进发展,让“两山”理念遍地开花。
2024级汉语言2班李梦晴同学表示:踏上安吉余村与莫干山的研学之旅,我深受触动。在余村,我见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曾经的矿业村成功转型为生态旅游村,村民生活富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进莫干山,漫山遍野的翠竹、清澈的山泉,还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我沉醉其中。这次研学,让我懂得了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让我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多样路径,收获了很多课本里学不到的知识。
本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通过现场授课、研讨交流、参观考察和亲身体验等多元形式,实地探究“两山”理念和“千万工程”在浙江实践的显著经验成果,认真领悟坚持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的内在意蕴和时代价值,增进师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激发师生投身于乡村振兴以及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强烈热情。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不断创新“大思政课”育人模式,提升思政课实践教育教学效果,充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精神洗礼,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报国之志,全面提升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以专业所学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文/夏云 图/董筱雨、严文艳 初审/石庆海 终审/杨芳 发布/丁贝贝)